

大概是因為文人涉獵廣泛又閑不住,所以自然不能放過美食這一大“藝術領域”。 而江西文人又多,朱熹、王安石、文天祥、湯顯祖、歐陽修、陶淵明、周敦頤、黃庭堅、楊萬里、羅貫中、朱耷陳寅恪、蕭公權,隨便說出來一個就如雷貫耳。
比如黃庭堅的著作《士大夫食時五觀》,就將士大夫對飲食生活的理解寫成書冊,“美食則貪”、“惡食則嗔”,所以江西自然而然成為了“文人菜”的發祥地。
江西菜從道理上來講是“以小炒為主”就是江西菜的廚子把平凡的日子用一口鐵鍋爆炒出了生活里的萬千種滋味,讓那里人們生活的熱熱鬧鬧。 正應了那句,“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江西多山,而順應著“靠山吃山”的江西人,同樣也信奉著“山野之味”。于是“就地取材”成就了江西菜的大特點——“鮮”。 江西的老鴨,藕節,辣椒,煙筍都是出了名的“鮮”,而離開了江西土地滋養的食材,就不做不出江西菜食物里樸實的鮮美味道。
譬如一道非常家常的“雞蛋炒地衣”,雖其貌不揚卻出奇的好吃。 “地衣”是江西有的一種非常有意思的植物。南方在雨后草地上長出的一種新鮮的類似木耳的菌類,黑色的一層,指甲蓋大小,鮮嫩,采摘后須用江西本地的茶油或者菜籽油跟雞蛋一起爆炒,才能讓兩種鮮美的滋味融匯在一起,吃到山野間清新的香味。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唐·張志和《漁歌子》),而一盤“臭鱖魚”能做出驚艷的味道,重要的也是“溯源”。
提到臭鱖魚,相信大家一個想到的就是“徽州臭鱖魚”。殊不知歷史上的徽州府是由歙縣、黟縣、婺源(現屬江西?。?、休寧、祁門和績溪縣(現屬安徽省宣城市)六縣組成,所以江西也算是這臭鱖魚發源地的“六分之一”了。 這里聲明一句:“臭鱖魚”并不臭,它的本意是“腐而不爛”。 而且臭鱖魚的腌制十分講究,溫度、時間、腌料、鱖魚的成色等,都千絲萬縷影響著上桌的口感,所以一般人擔心踩雷,都是不敢輕易點這道菜的。
“廬山石雞”也是江西一道必點的菜。 眾所周知,江西多山,多水。而這廬山石雞,便是在廬山石澗野生的一種蛙類,滋補身體,尤其少見。因為其肉質媲美雞肉,所以江西人稱之為“石雞”。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吃石雞時要連黑色的皮一起吃!味道鮮美、肉質細嫩、皮有嚼勁兒,比平時吃的牛蛙好吃! 而“藜蒿炒臘肉”則是江西具有代表性的一道家常菜了。
“藜蒿”原是鄱陽湖野生的一種水草,類似是水生芹。在與煙熏的臘肉一起炒制時,藜蒿的清淡調劑了臘肉的咸度,而藜蒿獨特的水草香氣與臘肉的煙熏味道混合形成了濃郁而獨特的風味,再加上辣椒的提鮮,形成了贛菜有代表性的一道菜,讓人回味無窮,下飯下酒。 雖然啤酒鴨,臨川牛雜,贛南小炒魚,干鍋甲魚等等,也都有著強烈而濃郁的風味。 但“辣椒炒肉”卻比任何一道菜都能代表江西菜! 而且這道菜是江西人人都會做的一道下飯菜,更是一道深入江西人里的經典菜肴。吃起來很是魔性。
如果你哪天要去江西館子吃飯,那你一定不要錯過米酒! 眾所周知,江西盛產糯米,所以家家戶戶幾乎都會制作醪糟,做菜的時候更是喜歡使用醪糟來增加菜品的風味和提鮮。
而醪糟經過長時間的發酵之后,便形成了“水酒”,或者“老酒”。純糧釀造的酒液香甜濃郁,回味十足,是江西人招待客人樸實的佳釀。不過好酒雖好,不要貪杯,江西的水酒雖然度數不高,卻也三碗不過崗!
江西人,自古便含蓄,雖名人諸多,物產豐厚,卻不善于宣傳自己。江西菜,更是含蓄,雖味道好,卻不精于菜色和擺盤??此埔槐P家常菜肴,波瀾不驚,可當你吃進嘴中,卻能樸素到驚艷。
而吃刁了嘴的江西人,似乎也比何一個地方的人對味道都喜新厭舊,又墨守成規。一面猛于虎地去嘗試新鮮的味道,一面又在試過之后,又迅猛地扎回到自己的街頭巷尾,狠嚼一口下飯菜,固守著自己的味覺江湖。